人大代表热议高质量发展大会,为中山发展献智出力②


前言:

新春伊始,全省、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相继召开,为经济社会发展锚定方向,明确路径。中山市各级人大代表迅速响应,立足岗位实际,围绕“拼经济、抓发展”核心任务,深入研讨大会精神,结合自身工作分享见解与举措,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以实际行动助力中山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为推动城市新一轮发展贡献智慧与担当。

邓志毅

 

市人大代表

广东金马游乐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

 

在2025年广东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明确提出要以新的生产力理论为指导,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推动产业与科技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练就高质量发展的“看家本领”,筑牢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广东省作为全国旅游大省,在人文历史、自然条件、地理区位等方面拥有很多优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旅行业发展潜力巨大。根据大会新思路,我认为可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先进制造业进一步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牵引现代文旅服务业,打造“科技+文旅”“科技+特色观光农业”等新模式,挖掘岭南文化内涵,融入广东地域特色,开发具备现代科技元素的沉浸式、互动式文旅项目,进一步夯实广东文旅强省前沿地位,引领中国文旅行业发展潮流。

 
 

陈新文

 

市人大代表

广东利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董事长

 

 

2025年广东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产业体系向新图强,发展才能以质取胜。在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练好高质量发展的“看家本领”,挺起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中,检验检测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作为市人大代表及利诚检测认证集团负责人,我备受鼓舞,也深感使命在肩。作为珠江口东西两岸检验检测“龙头”企业之一,在创新方面,利诚检测将更大力度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前沿检测技术,提升检测效率与精准度。在产业协同上,将紧密围绕大湾区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食品等特色产业,深度融入产业链,助力企业接轨国内外标准,助力企业提质增效,增强国际竞争力。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流的营商环境,建议政府搭建更多公共服务平台,使检验检测机构能够更高效地服务中小企业,力促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加快高质量发展。

 
 

陶伟元

 

市人大代表

中山市宝利金电子有限公司

董事长

 

 

翠亨新区作为深中链接的桥头堡以及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在引领中山高质量发展中肩负着重要使命。为助力翠亨新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我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建议设立科技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投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半导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龙头为主,吸引更多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新区。二是支持本地实业的发展,由政府牵头成立联合研发中心,面对未来方向的尖端技术,成立专业项目课题,设立扶持研发资金,吸引国内外优秀的专业人才参与到本地的技术研发中来,齐心聚力谋高质量发展。三是与深圳建立区域协同,发挥新区的距离优势及土地优势,发展低空产业链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产业,配套人才公寓、人才奖励政策,孵化高科技产业项目。四是针对新区优势产业项目,建议举行全国性科技竞赛活动,吸引全国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科研团队参与。通过竞赛,挖掘创新技术与解决方案,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将竞赛成果在新区优势企业中推广应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提升新区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与市场竞争力。

 

苏荣昌

 

市人大代表

民盟中山市委会专职副主委

 

 

当前,广东正处于产业体系向新图强、科技创新澎湃驱动的关键阶段,而数字型人才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构筑现代化产业“钢筋铁骨”的核心动力。在此,我结合全省高质量大会精神,就数字型人才培养提出三点思路。一是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培养人才新生态。需进一步打通校企资源,以“岗位+培养”模式培育既懂技术又具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如互联网企业将真实项目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前沿技术;学校则根据企业需求,优化课程设置。二是强化政策激励,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需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提供研发支持、设立创新奖励基金等措施,让数字人才在中山“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三是聚焦国际视野,培育数字领军人才。以广东探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据特区”为契机,鼓励高校加强国际交流,培养具备跨文化协作能力的国际化人才。例如,支持人才参与“人工智能训练师”“区块链应用操作员”等国际认证培训。

 
 

薛顺坚

 

市人大代表

东区街道经济社会发展

事务中心主任

 

 

今年广东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明确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近年来,中山加速推动“工改”,支持企业增值扩产,腾挪了优质产业发展空间。我认为中山未来需推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同步发展,特别是加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对此我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抢占新赛道。在数字经济、低空经济、智能AI、绿色低碳、生物医药等领域发力,激发发展新动能。二是注重强链补链。做大做强中山本土优势产业,加强上下游产业的联系和跨区域间合作,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三是提升产业配套。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发展,通过“互联网+”“智能+”提升服务业能级,满足现代化产业多元发展需求。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将认真履职,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积极建言献策,全力支持和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当中。